中国货币发行量之谜
2017 百度文库 生活娱乐
来源:《新世纪》-财新网 作者:叶翔
目前,美联储的负债约2.4万亿美元,广义货币(M2)约8.4万亿美元。而人民银行的负债约24万亿元,相当于3.6万亿美元,M2约70万亿元,约为10.5万亿美元,无论是基础货币还是M2,中国都远远高于美国。如果相对于GDP的增长速度,中国M2的增长速度更远远高于美元。
于是乎有人惊呼,人民币是高估,而不是低估了,不是要升值,而是要大大地贬值。也有人忧心忡忡地得出结论,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是靠大量发行货币实现的,因而既不可维持,也是不真实的。
基于以上认识,专家们提出了解决之道,一是人民币应该贬值。但是,为何无论是市场,还是人民银行面临的都是人民币升值压力?二是大量回收流动性。问题是,如何能把20年多发的货币在短期内收回?中国的GDP是否因此会回到20年前或10年前的水平?三是把流动性引到股市,以避免对实体经济造成影响。但股市真能吸收所谓多余的流动性吗?
其实,中国的M2与美国的M2不可比。这是由于中美两国的经济发展阶段不同,经济结构与金融结构不同所致。美国的金融体系中,银行体系的总资产仅约12万亿美元,而股票与债券市场的市值超过了60万亿美元,即在美国经济中直接融资比例超过了80%。与此相反,中国银行体系的资产规模超过了80万亿元,而股票与债券市场的规模仅20多万亿元,即中国经济主要依赖间接融资。所以,中国的M2增长快,而美国的M2增长慢,中国的M2比美国的M2更能反映经济的发展情况。这也是美联储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不再把M2作为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,而是以利率作为调控目标的原因,同样也是中国仍然需要钉住M2的原因。 直接融资市场,比如股票市场规模的扩大,是否有助于吸收银行体系中过多的流动性呢?这个作用非常有限。因为银行作为股票交易的结算者,支撑股票市场正常运转的资金量,大体上只是整个股票市场的结算储备。如果股票市场的市值增加10%,结算储备可能只需要增加1%。这样,虽然股票市场市值增加,对企业的融资规模也相应扩大了,但对银行体系的流动性影响只是股票市值增加量的十分之一而已。
从理论上说,每年M2的增长速度大体上等于GDP的增长速度加上通货膨胀率,或等于名义的GDP增长速度。这也是目前国内学者极力倡议的货币政策目标,即如果今年GDP的增长目标是9%-10%,加上4%的通胀率,M2的增长目标是14%-15%。中央银行家大都相信这个公式是经济内在规模的外在表现,因此,要控制经济内在的增长速度或通胀,那就倒过来控制外在的M2的增长目标,由表及里。
不过,接踵而来的问题,一是如何才能实现M2的增长目标,是通过控制信贷规模、全社会融资规模、存款准备金率、资本充足率、利率,还是几种工具综合使用?二是就算M2最终增长14%,但怎么实现10%+4%,而不是糟糕的8%+6%或梦幻的12%+2%?
最令人困惑的是,尽管中国的股票等直接融资市场,过去几年发展迅猛,但几年来中国M2的增长速度都要比GDP增速加上通胀率大出许多,比如2009年中国GDP增长9.2%,CPI几乎是零,但M2的增速超过了25%,为什么?
这是因为,部分M2的增长并没有反映经济的扩张。从M2构成看,最可疑的是企事业存款。根据中国目前的借款人结构,只有企事业存款会虚增,因为银行给的贷款超出了当期需要,并非是企业业务内在扩张的结果。结果可能是,有的企业贷款用不完,虚肿;真正需要资金的企业却得不到贷款,实亏。
罗丹说:“照片说谎,而艺术真实。”其实数据也常常骗人,数据背后的逻辑和道理才是真实的。
2010年的文章:中国货币发行量已经超过全球第一经济强国
楼主:阴谋制造者 2010/05/09 16:25
美国货币供应量M2=8万亿美元, 中国货币供应量M2=60万亿元人民币。8万亿美元按现在汇率大约是55万亿人民币.中国货币发行量已经超过全球第一经济强国.
中国GDP仅为全球第一经济强国的1/3
中国人均GDP仅为全球第一经济强国的1/13
中国工人平均工资美国工人的4%
中国房价....这话题大家说得太多太烂,我不说了.
美国是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国家, 规模占全球1/4.
比较之下,
我不知道为什么中国会在货币发行量和房价涨幅上面,位居全球前列.
难道是因为, 中国人口是美国的四倍, 货币发行量太少, 应该增发四倍, 房价再涨四倍?
美元购买力现在全球最强,
房价比中国便宜一半,
汽车比中国便宜,
汽油比中国便宜(中国六角,美国四角),
电子产品比中国便宜,
机票特别是国际机票比中国便宜得多,
沃尔玛同一种商品,美国卖得比中国便宜,
大宗农产品比中国便宜,(因为美国是农产品主要出口国省运费)
除了人力资本相关的(因为美国工资高20倍),全部比中国便宜。
大家看一看上面那些项目,是不是已经占了中国城市中产阶级主要的开支了,房子,汽车,加油,逛沃尔玛 (家乐福等),买电子产品,旅游(机票)等.
货币不一定引起通涨的。超出实体经济需要的货币印出后,基本上有两条路可去,
第一条是消费品和投资品, 即引起通涨
第二条是购买资产,即引起资产泡沫,(这里资产泡沫的意思是房地产价格相对收入中位线高昂, 和上市公司股票市盈率高昂)
第一条对最下层的人们生活影响较大
第二条对城市中的中产阶级影响较大
这两条对最上层的人们都有利,包括领导干部,私营企业主,黑领,外来投资者。
我的意思是房地产泡沫吸收了多印的钱, 本来是15%的通涨率体现不出来。只要房地产泡沫不断吸引多印的钱,通涨就基本上起不来,直到房地产泡沫破裂。而房地产泡沫破裂,相当于把钱从资产泡沫中赶出来,进入到消费品市场,那会更加反作用于通涨,甚至使通涨突破20%.
如果通涨起来后,国家有两种反映,第一种是加息到保持正利率,第二种是加息但保持负利率。第一种会使房地产泡沫破得更快,第二种情况下不一定会破得更快甚至会稳定,但如果没有货币升值预期会使得外资逃跑,最终还是促使破裂。
而投机中国资产的外资撤离中国,有两种作用
第一种,外资抛售中国资产,向银行兑换成外汇离开,银行最终是向央行要外汇,引起央行货币基础缩小,央行回收相应人民币。视撤离的数量而定,如果纯外流二千亿美元,大约缩小货币基础一万五千亿人民币,但是这部分钱,本来就不影响消费品的,只影响资产价格。而且央行可以通过放开准备金率的办法对冲。
第二种,投机中国资产的外资撤离中国,导致资产的价格均衡被打破, 导致房地产和股票等资产需求减少, 价格下降。资产泡沫朝向破裂方向进行,在下降趋势打击下,内外资金都被赶出资产泡沫,市场上的货币,不是流向实体经济,就是流向资产泡沫和消费品, 而多印的货币,现在只能流向消费品,导致通涨。
因为现在中国所印钞票, 已经超过全球第一经济强国美国, 但是多印的钞票,只有一小部分进入了消费品,所以数字上面显示并没有明显通涨, 大部分冲进资产泡沫中,但如果资产泡沫破裂,
最终结果就是, 外资逃离,和国内通涨,同时存在。
在国内通涨时,如果利率水平保持在负利率水平,而这是很可能的几乎是百分之百,而同时的美元保持购买力稳定和正利率时, 相对而言的人民币因负利率和高通涨导致的购买力下降,给市场一种贬值的预期。
为了防止资金(这时不单是外资了,内资也成为了热钱外逃)以更快速度外逃,国家将会抑贬,大幅提高利率,这样,就影响到了实体经济。而2009年高价买入房产的房奴,可能因为利率的提高而供不起房被拍卖。大量拍卖导致, 资产价格再度下跌。因为资金外逃,国家不可能再象以前那样印钞救助房地产业,这一次是无救的。
2-3年后, 在央行提高利率打击下, 中国通涨率终于下来了,国内宏观经济环境转好, 经济终于稳定下来了,外资开始回流, 又一轮经济增长开始了。
上面都是个人随便说说的,不要当作判断的理论。
其实很明白, 中国房价涨幅跟M2涨幅基本一致, 即证明房地产的金融属性化, 大量发行货币而通涨率仍然低企, 就证明货币流向了其它地方, 唯一能解释的, 就是房地产吸收了货币. 而房地产是否能继续再涨下去呢? 如果涨不下去, 则货币将只能流向消费品,造成严重通涨.
如果房地产能继续涨下去, 按我们历年约20%的M2涨幅,(去年的30%不算), 大约八年后M2就是现在的四倍,这个时侯,人均货币发行量就跟美国的人均货币发行量差不多了(中国人口是美国四倍),如果没有通涨的话,则需要未来八年房地产需要上涨四倍以吸收多余货币, 因为统计局公布的中国平均房价是五千元, 即八年后上涨至二万元.
当然,这虽然不是不可能, 但是社会将为极为分裂.这是典型的通过货币发行进行利益分配,而不是按劳分配. 是否会出现, 就要看台上代表哪一边的利益了.
99年中国人行公布的M2是12万亿左右 到现在增长5倍 感觉和房价是同步的
现在中国统计局公布的房价是5千元, 离香港的二万元有四倍的距离.所以随着中国内地经济发展大家赚多了四倍的钱,或者人行提前印出四倍的钞票, 房价刚好涨四倍?
中国正常年份大约多印20%左右的钞票, 去年将近30%是非正常情况,所以不计, 那大约还需要8年, 货币发行量就增加四倍. 即未来八年房价上涨四倍.
大家不要不相信,以几年为时间限度看, 中国房价基本上决定于货币发行量.
讨论人民币升不升值是没有意义的事,
人民币升不升,对内都是贬值.
其实人民币升值压力,来自美元贬值时,人民币跟随贬值.
而全球几乎所有国家, 象巴西,前期在美元贬值时, 升值了40%,人民币有3%-5%的升值压力有什么意义?(远期是6.63,现在是6.82),这证明人民币购买力下降得飞快啊.
如果美元指数涨至90点, 人民币就不是升值压力而是另一个压力的问题了. 这其实就是对美元指数的判断.
房价基本上决定于货币政策.
因为凝聚在同样一套房上面的劳动量基本上是固定的,
所以房价基本上决定于货币发行量
可以看出93年之前M2还比较符合GDP,到2003年开始,M2就开始超越GDP了,到现在已经接近年GDP的2倍了。报道说美国的负债已经达到其年度GDP的80% 了,如果M2-M1,即储蓄的那部分可以变相的看成负债的话,那么中国的境地比美国好不了多少。如果这部分货币投放到消费中是什么后果,必然是巨大的通胀,但是截止到2009年12月份官方给通胀数据是-0.7%,不感到奇怪吗?
首先,中国的低通胀有宏观调控的功劳,最近的提高银行准备金,以及预测将来的升利率都预示着2010年中国面临通胀压力。
但是,在“产业结构调整,扩大内需”的大趋势下,又要求低利率和宽松信贷;另一方面,通过“宽松”政策贷出去的款并不会向需要的那样贡献于结构调整,而会进入投机市场,造成股市的红火(某人说过:历史经验表明M2增长超过M1五个百分点就说明股市见底了)和房市的泡沫,这种现象一是体现出资本的逐利性,二是说明资本进入产业结构调整还不如被挤成泡沫。
这些都说明调结构是不可能只依靠资本和市场的,在全球范围内资本的历史分布就决定了全球产业结构的演化。二战结束时的老牌强国现在依然在产业结构的强势地位占有一席,而中国取得制造业老大的地位也是由其人力资本决定的,在现有的游戏规则下是不可能改变演化的大趋势的。
2009年可以看成是一种试验,看看在人为刺激下能否实现结构的自然调整,事实证明是欠效的。预计2010年水电通讯等战略行业会加大集中度,外汇会持续减少,房市至少会继续撑半年,要上半年能出现政府大福投资的情况才有可能引起房价下降。
RMB的升值很不利于调结构的产业获得比较优势,而且房市的泡沫始终给人民币对内的通胀压力,所以除非人民币境外结算能基本运行起来消耗掉多余的M2,不然RMB是必不能升值的。
2009年喊出的口号是“保增长、扩内需、调结构”,2010年喊出的口号是“转方式、调结构、抓改革、强基础、惠民生,实现又好又快发展”,看到区别了没有。2010是政府出钱,小民藏钱的年代,其实上半年这是不可能的。
你懂的!